2015年第6期目录

   
浏览其它刊期:  
  

专题一 抗战记忆与抗战遗产

珍爱世界和平是抗战留下的最重要精神遗产
  陈廷湘
  2015(6):1-7 [摘要(1362)]  [PDF 1.15 M (1740)]
  
从“双枪兵”到铁血雄师:抗战时期川军战斗力提升和形象改变的原因
  何一民
  2015(6):8-18 [摘要(1574)]  [PDF 2.11 M (1552)]
  
以胜利者的名义:新的抗战记忆与抗战影视剧的书写策略
  张慧瑜
  2015(6):19-25 [摘要(1723)]  [PDF 1.26 M (1714)]
  
做宣传,还是写史论?——关于抗战时期新闻遗产之思考
  刘宪阁
  2015(6):26-32 [摘要(1348)]  [PDF 1.16 M (1594)]
  

专题二 儒学与政治学对话

治道与政体: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
  任锋,姚中秋,谈火生,李筠
  2015(6):33-47 [摘要(1352)]  [PDF 2.87 M (1415)]
  
君子与公民:寻找中国文明脉络中的秩序主体
  姚中秋,郭忠华,郭台辉,王苍龙
  2015(6):48-54 [摘要(1656)]  [PDF 1.33 M (1755)]
  
民本与民主: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话语重建
  任锋,杨光斌,姚中秋,田飞龙
  2015(6):55-65 [摘要(1385)]  [PDF 2.15 M (1594)]
  

马克思主义研究

生态社会主义:乡村视野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意义
  赵月枝
  2015(6):66-72 [摘要(1420)]  [PDF 1.20 M (1799)]
  
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城乡观与技术政治探源——从克鲁泡特金到钱学森
  王洪喆
  2015(6):73-79 [摘要(1543)]  [PDF 1.13 M (1831)]
  
当代中国空间生产的矛盾分析与正义建构
  王志刚
  2015(6):80-85 [摘要(1629)]  [PDF 1.02 M (1646)]
  

思想空间

重新凝结我们的善念——人文精神再讨论管见
  李有亮
  2015(6):86-90 [摘要(1432)]  [PDF 884.47 K (1697)]
  
阶级话语的变迁:1950~2010——以《人民日报》为例
  袁迎春
  2015(6):99-106 [摘要(1435)]  [PDF 1.22 M (1737)]
  
女性主义、关怀伦理与当代公共行政的重塑
  琚挺挺
  2015(6):107-113 [摘要(1385)]  [PDF 1.23 M (1790)]
  

中国视点

“身心分离”视域下农村社会生活主体的缺失与在场——对转型期乡村社会的认识与想象
  贺亮
  2015(6):114-119 [摘要(1377)]  [PDF 1.07 M (1828)]
  
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基础研究——以川西平原W区H村的发展实践为例
  明亮,王苹
  2015(6):120-126 [摘要(1384)]  [PDF 1.24 M (1666)]
  
基于球面网络结构模型的企业文化模糊综合评判
  罗环敏,黄萍,刘国钦
  2015(6):127-135 [摘要(1394)]  [PDF 1.14 M (1614)]
  

文化广角

“知识”是怎样“无力”的——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农村“知识”问题的考察
  李强
  2015(6):136-143 [摘要(1645)]  [PDF 1.41 M (1553)]
  

文史哲

结构、制度政策与事件—过程:边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
  朱金春
  2015(6):150-154 [摘要(1419)]  [PDF 962.03 K (1686)]
  
18至20世纪初缅甸的滇商会馆及其经济影响
  马晓粉
  2015(6):155-160 [摘要(1374)]  [PDF 1.08 M (1673)]